當前位置:
現在的高考,仿佛變成了一種全民的“狂歡”。不論男女老幼,都會在六月的日子里關注一群高三的孩子。以前有句話形容高考叫“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現在獨木橋的邊上好像又增添了一群看客。
有專家學者揚言高考是“萬惡的制度”,它抹殺了孩子們的天性,讓孩子們失去了創造力,造就了一群“變態”的中國人,甚至認為中國的高考制度已經“病入膏肓”。(鄭也夫《病入膏肓的教育是怎樣煉成的》)。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考制度歷經四十余年,的確產生了種種問題,但它作為一種最不壞的制度,應該說仍舊體現著教育制度的公平與公正。很多人提倡取消高考,但“諾拉走后會怎樣”,恐怕很多人并沒有想過。高考是古代科舉制度的延續,而科舉制度是除四大發明外,對世界最重要的貢獻。古代的科舉有著它值得借鑒的地方,通過科舉看高考,或許會帶來一種不一樣的視角……
(一)
科舉制度的起源,現在專家們還眾說紛紜。但值得確定的是,公元582年,隋文帝下詔:縱未經仕宦,材望灼然,雖鄉望不高,人才卓異,悉在舉限。(《文館詞林》)。隋煬帝命令,只要是有才的人,不論他之前是布衣還是門閥士族,只要有才,都可以被推舉做官。
隋文帝廢除了使用400多年選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創舉。要知道,隋朝之前,中國晉升仕途的道路都被門閥氏族所獨占。那是一個寒門子弟沒有出頭機會的時代,社會階層也不能上下流通。
科舉考試
隋文帝一舉打破了已經板結化的陳規陋習,讓普通寒門弟子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公元587年,正式實行“歲貢”,讓各地的文化人可以通過考試進入政府當官。日本學者宮崎市定如此評價,“巨大的中國其變化也巨大……如果必須在什么地方找出轉折點的話,那就是開皇年間選舉制度的重要轉變”。(《九品官人法研究》)
自此之后,科舉制度延續了1300多年。我們很難想象,如果一種制度不得人心的話,它怎么可能會在歷史的長河中持續那么久的時間?
(二)
我們現在對于歷史,經常做著簡單而粗暴的評價,仿佛以前的任何制度都是變動不居的,以局部的印象評價整體發展過程,這是現在國人認識歷史最大的弊端。
“五四”以來的新一代知識分子,很多人對科舉制度大張撻伐。比如,在魯迅的小說《孔乙己》里面,魯迅寫盡了科舉對人性的摧殘。梁啟超更是在《科舉與青年》的文章中認為科舉“上不足以盡所學,下不足以救饑寒,千金屠龍,成亦無益”。
其實,仔細考察這些人的論述,他們抨擊的多是明清時期的八股文考試。
現代人對于科舉考試的認識往往淺薄,它經歷了1300年,內容也是在不斷調整和變換的。
唐代時候的科舉,其考試科目之多,甚至要甚于現在的高考。比如,唐代除了考經典、歷史、法律等等,讓現在人更感覺到驚奇的是還要考數學,口試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唐代比較重視考生們的作詩能力,所以有唐一代,唐詩大盛也是不足為奇的。
宋朝的科舉在唐代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變。在王安石變法的過程中,王安石也對科舉進行了一番改革。唐代的考試里面有帖經墨義,類似于現在的填空題和死記硬背的簡答題。王安石認為,這種考試 “大則不足以用天下國家,小則不足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因此力主廢除,改考策論。所謂策論,則是考生要對天下大事獻計獻策,發表議論。這種策論往往具有時效性,宋代皇帝就曾出過好幾次考題,讓考生們表達應該如何與北方少數民族遼朝進行對抗。
所以,我們不能簡單說古代的科舉扼殺了人們的天性。其考試方式,反而可以為現在的高考做一些借鑒,現在高考究竟是考創造力的內容多,還是死記硬背的內容多,其實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至于明清以來的八股文,其起源來自于明太祖朱元璋。現在對于八股文詬病最多的是其形式的死板。八股文分通常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出題、中股、后股、束股和收結等部分組成。寫作八股文,要嚴格的按照程式,比如要代圣人立言,結構要符合起承轉合等等。
對于這些規矩,瞿秋白大加指責:八股文原是蠢笨的產物……什么代圣賢立言、起承轉合,文章氣韻,都沒有一定的標準,難以捉摸……”(《透底》)。
但是這種寫作方法,在現代考試中究竟是否取消了呢?凡是上過現在作文課的人應該都有體會,起承轉合仍不失為高考語文作文最好的方式。甚至托福考試,仍舊要用這樣的方式去寫英語作文。環顧所有好的作文、文章,似乎都難逃這樣一種形式。
八股文
至于八股文考試的內容,比如代圣賢立言,考題圍繞《四書》《五經》里面的知識,這些弊端的確值得批判。但正如何懷宏在《選舉社會及其選舉終結》中所認為的,八股文畢竟劃定了一個標準,讓人們可以在公平的平臺上進行比試。“八股主要是考一種理解經典及組織文字的能力,要求理法與文辭兼備”,我倒是覺得這樣一種考試,很像現在的數學或者物理考試,考察的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質,即最基本的邏輯思維,如果一個人沒有邏輯性,即使他背再多的圣人典籍,恐怕也無法高中。
(三)
到了1905年,科舉被廢除,其對中國帶來的危害,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之前都不能消弭。
科舉被廢除之后,中國教育體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混亂。社會上不再有一個公平的準繩來錄取人才。民國時期,所有學校都是自主命題,各自為戰。這其實造成了中國大學的混亂局面。
民國以來,中國的大學連博士學位都無法授予,就連有碩士學位授予資格的學校也是寥寥無幾(只有西南聯大這幾所)。很多大學成為了一種“預科學校”,即為西方教育制度儲備人才。民國的學術人才,要完全要依賴西方的輸送,但這如何可以滿足一個國家的人才需求?
難怪后來錢穆對民國的教育制度頗為詬病,“民國以來,政府用人,便全無標準。人事奔競,派系傾軋,結黨營私,偏枯偏榮,種種病象,指不勝屈。不可說不是我們把歷史看輕了,認為以前一切要不得,才聚九州鐵鑄成大錯。考試制度之廢棄,僅其一例。”
民國時期的考試,也經常變得非常隨意。最有名的就是1932年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劉文典請陳寅恪出的考題。陳寅恪出了一個對聯,即“孫行者”。一時被傳為佳話,直到現在還被人們津津樂道,當成民國學術思想自由的一個例證。
不過,從考生的角度來看,這樣一種考試未免太過隨機,也不可能全面考察一個考學的學問與學識,將學生們一生的命運當做兒戲。
科舉的廢除,伴隨的是中國公平公正門徑的消失,帶來的是混亂的教育局面。
那些主張廢除高考的人,民國的案例可以給他們敲一個重重的警鐘。
(四)
當我們了解了從科舉時代到民國時代中國考試的發展與變化,我們可以更加體味到1977年恢復高考的重大意義。
當然,高考走過了進40年之后,也遇到了它前所未有的瓶頸。
1977年12月,全國570萬名考生參加了當年的高考。圖為當年在北京參加高等學校入學考試的青年正在認真答卷。長沙晚報 圖
首先,高考的題目難以與時俱進。中學的教材,幾十年沒有進行大的改動,很多新鮮事物沒有入選課本。課本,理論上應該是學生們了解世界的最重要途徑,對于一個人思想的塑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課本內容與現實脫節,這讓學生對課本的重要性產生質疑。
其次,高考仍舊側重死記硬背。這是高考最遭詬病的內容。遙想古代科舉,還有策論考試,但現在的高考卻不會讓學生有對任何事物發表議論和看法的余地。“平時袖手談心性”,似乎到現在仍可適用。
高考與西方的考試內容相比,其差距更是不可以道理記。歐美國家,現在已經步入后現代社會,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尊重人的各種權利與價值。考試內容注重創新,尊重所有人稀奇古怪的想法,只要你的想法符合邏輯,符合最基本的價值觀念,都可以被社會所承認。西方的考試,幾乎取消了死記硬背的內容。
要知道,在當代計算機檢索發達的時代,任何內容都可以通過查詢飛快地得到,死記硬背的作用到底在哪里?恐怕很難找到。 (當然,萬事萬物都不能走極端,對于最基本的內容,比如《人權宣言》、美國的憲法,學校還是會要求孩子們去背誦)。
第三,高考有著嚴重的地域歧視。直轄市的分數遠遠高于地方城市和鄉鎮。山東和河南等地的錄取分數,更是拔得全國頭籌。這種對于教育資源無情的劃分,其動機是保證城市的人口素質。其背后的思維,仍舊是中國建國以來犧牲廣大農村地區政策的遺留。或許,這一政策在幾十年前,有它些許的意義。但到了現在,城鄉人口的素質差異已經日趨接近,城市人所能接收到的信息,其他地區的人也能同時接受。高考的地域歧視政策似乎已經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
所以,高考需要的是改革,而不是取消。不過,高考的改革,是一場牽動全社會神經的“戰役”,在現在,隨著利益鏈的逐漸形成,其改革背后所造成的陣痛,回敘會更大。可是,任何一種改革,都將會付出極高的代價。1905年廢除科舉,眾多皓首窮經的考生一夜之間,失去了他們所學知識的價值,其造成的震動是令人瞠目結舌的,政府也不得不想盡辦法收納這些失去了用處的科舉士子。
現在,高考正在逐步改革,但其過程著實緩慢,甚至有些不得其法。雖然當今高考改革者還在摸著石頭過河,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改變,還沒有讓人看到門路。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高考的改革是大勢所趨。
馬克思說,“一切歷史事實與人物都出現兩次,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喜劇。”科舉的悲劇,不知道會不會有助于在未來將高考變成一場滿足所有人需求的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