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

高考歷史復習測試題——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測試題

一、選擇題
1.辛亥革命期間,民間有著“剪辮子就是革命,革命就是剪辮子”的說法,這反映出:
A. 風俗變遷與政治變遷是一體兩面
B. 人民大眾對辛亥革命成果的懷疑
C. 辮子問題是中國近代化的核心問題
D. 革命啟蒙思想的傳播廣泛而深入
【答案】A

2.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形成了一些傳統節慶習俗,如元旦(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20世紀初,出現了元旦(元月1日)、革命先烈紀念日(3月29日)、國恥日(5月9日)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國際婦女節(3月8日)、兒童節(4月4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等。節慶日變化印證了
①近代中國發生社會轉型
②國家政治體制出現更替
③國人民族民主意識覺醒
④民權平等主張得以實現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③④
【答案】B

3.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是(    )
A. 淞滬鐵路    B. 唐胥鐵路    C. 京張鐵路    D. 京漢鐵路
【答案】B

4.建國初期,曾經流行一時的西裝和旗袍漸漸地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白襯衣、藍褲子的列寧裝和五顏六色的布拉吉(蘇聯婦女服裝,連衣裙)成為流行服飾。此變化說明
A. 人們更加注重服飾實用性    B. 國民經濟出現了嚴重困難
C. 蘇聯服裝更能體現人體美    D. 意識形態影響人們的觀念
【答案】D

5.《城南舊事》是一部自傳體小說,描繪了20世紀20年代北京城的社會風貌,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下列情景可能出現在小說中的是
A. 有人看到飛機從天空中飛過    B. 國產汽車成為富紳代步工具
C. 電話已成為北京人的日用品    D. 通過電視觀看電影《定軍山》
【答案】A

6.輪船進入中國與近代中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通商口岸的開放相聯系的;鐵路的開通是與晚清政府大量舉借外債,喪失路權相始終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稱為“國中之國”的租界出現的。材料現象表明
A. 西方控制了中國近代運輸    B. 外國侵略阻礙了近代文通發展
C. 近代中國的交通發展緩慢    D. 晚清中國交通發展喪失獨立性
【答案】D

7.“自有《申報》以來,市肆之傭伙,多于執業之暇,手執一紙讀之。……閱之者尚多,銷路至今未減。”這可說明
A. 《申報》在國內最暢銷    B. 社會信息化的程度提高
C. 報紙主要面對下層民眾    D. 《申報》內容通俗易懂
【答案】B

8.張之洞上書曰:“有事之際,軍情瞬息變更,倘如西國辦法有電線通報,徑達各處海邊,可以一刻千里。”張之洞所說的這種“辦法”在中國最早實現于[來源:Z§xx§k.Com]
A. 19世紀70年代臺灣    B. 19世紀80年代臺灣
C. 19世紀80年代上海    D. 19世紀60年代天津
【答案】A

9.1865年,總理衙門密函各地將軍暨各省督撫,指出:“倘任其安置飛線,是地隔數千里之遙,一切事件,中國公文尚未遞到,彼已先得消息,辦事倍形掣肘。……是以疊經本處力為拒絕。”材料中清政府反對的是下列哪一通訊設施
A. 有線電報    B. 無線電報
C. 有線電話    D. 無線電話
【答案】A

10.1879年,李鴻章奏請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鐵路,遭到頑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擊。面對強大的守舊勢力,清政府的當權者撤銷了原議,決定將鐵路縮短,僅修唐山至胥各莊一段。這一事件從本質上說明了
A. 保守派對西方技術的抵制    B. 民族資本主義的艱難發展
C. 頑固派對洋務運動的破壞    D. 近代化與傳統觀念的沖突
【答案】D

11.近代某報刊一經出版,就以鮮明的變法宣傳特色而受到全國維新志士的歡呼,其創刊號就發表了《論報館有益于國事》及《變法通議》兩篇政論文章。該報刊是
A. 《申報》    B. 《時務報》    C. 《民報》    D. 《新青年》
【答案】B

12.戊戌變法時的維新派,主張“斷發易服”“廢止纏足”,并改變傳統婚姻制度;民國時期,政府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的法令。導致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不包括
A. 國家政權的頻繁更替    B. 科學與生產技術的進步
C. 西方民主思潮的影響    D. 愛國知識分子的推動
【答案】A

13.民國時期,孫中山融合中西文化,親自設計了有著深刻思想政治含義的中山裝。如衣領為翻領封閉式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衣袋上筆架型袋蓋代表重視知識分子。中山裝的設計風格反映了
A. 近代民主思潮的不斷發展    B. 國人審美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C. 辛亥革命加快了中西融合    D. 救亡圖存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答案】B

14.小說《城南舊事》描繪了20世紀20年代北京城的社會風貌,下列情景可能出現在該小說中的是
A. 舉辦新式婚禮    B. 蘇式服裝成為普遍的選擇
C. 國產自行車穿梭于大街小巷    D. 在北京城內乘坐地鐵
【答案】A

15.“舉頭鐵索路行空,電氣能收奪化工。從此不愁魚雁少,音書萬里一時通。”對這首詩理解正確的是
①電話的應用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
②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
③我國的交通事業迅速發展
④我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交通和通訊大國
A. ①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16.20世紀初,廣東中部地區在織繡廠工作的女性很多,其中上千名女孩組成了一個專門反對包辦婚姻的協會,主張和丈夫過新式的生活,有回娘家看望母親的合法權利。這表明當時的中國
A. 女性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    B. 傳統的家庭格局逐漸改變
C. 女性成為社會生產的主力    D. 工業文明推動了觀念進步
【答案】D

17.下列對20世紀70年代初北京一位普通女市民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是
A. 穿著草綠色的軍裝,起著自行車去上班
B. 通過“安居工程”住上了寬敞舒適的住房
C. 利用假日逛商場,看時裝表演
D. 周末在家用移動電話和人聊天
【答案】A

18.戊戌變法時期,有人作詩曰:“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裁作短衣裝,腳跟形勢先融化,說道蓮鉤六寸長。”此詩主要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A. 倡導婚姻自由    B. 反清革命    C. 全盤西化    D. 易服、廢止纏足
【答案】D

二、非選擇題
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發生了一次“霾災”,數日霧霾不散,導致通惠河上的漕運停止,京城多處糧倉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員到天壇祭天外,還親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緒年間京城曾出現一次嚴重的“霾災”,數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內“祭天驅霾”。而民間遇有“霾災”出現時,人們多到龍王廟前拜求龍王“驅霾祈雨”,并在莊稼種植上采取相應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現了一次“霾災”,京畿之農人“蕓鋤時令苗稍疏,預防風霾”。
——《古代北京“霾災”的記載》
材料二
近代中國知識界就開始關注空氣污染問題。當時的報刊對近代西方工業化過程中所發生的大氣污染現象多有報道評論,并警醒國人:“各國人士,漸漸對這個問題加以注意。東京警察當局已于最近舉行煤煙防止宣傳,開始‘都市凈化運動’了。”
近代以來政府和民間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氣污染)。政府頒布一些條例、實施工廠檢查、開展工廠安全運動、平民新村運動、改善城市基礎設施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煙被周圍居民視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煙囪等減輕污染的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陸上交通管理規則,其中規定“汽車行駛時,不得瀉放發出巨響或含有煙霧惡臭氣體”。廣州市政府制定頒行車輛肩輿交通規則,其中規定“車夫須常注意車機潔凈。勿許機油飛燼,及放出穢氣等弊”。濟南市政府也頒布過取締市區桐油煎熬的法規。[來源:學科網]
——《中國近代城市大氣污染及其治理》
材料三
1952年,處于急速發展期的英國倫敦,終于嘗到了工業污染帶來的苦果:12月5日至10日,倫敦市內空氣污染嚴重,導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這被稱為“倫敦煙霧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規措施整治環境。1956年,英國政府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法案規定在倫敦城內的電廠都必須關閉,只能在大倫敦區重建。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還包括要求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現代啟示錄:1952,被霧霾扭轉的英國》
終于嘗到了工業污染帶來的苦果:12月5日至10日,倫敦市內空氣污染嚴重,導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這被稱為“倫敦煙霧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規措施整治環境。1956年,英國政府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法律規定在倫敦城內的電廠都必須關閉,只能在大倫敦區重建。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還包括要求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啟示錄:1952,被霧毅扭轉的英國》
請回答:
(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對“霾災”采取了什么做法?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民國時期“空氣污染”的原因。
(3)根據材料二、三分析中英兩國處理類似問題上的異同點。
【答案】
(1)做法:祭天敬神;調整種植方式。
原因:科技水平落后;“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小農經濟為主體。
(2)原因:工業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煤、石油等高污染資源的大規模運用。
(3)同:政府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干預污染治理;通過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防治污染。
異:中國民國時期的治污輿論監督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更加注重道德;英國政府治污的法律力度更大,更加注重調整產業結構、加大科技投入。

2.近代以來,人們的婚姻觀念逐漸改變。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這句話固然視為天經地義不可改易的,但是我們現在做父母的應該要曉得,這幾千年來的禮教風俗到了今天決計行不通!……做父母的應該要明白些現在世界的大勢!閉關自守,做不到了;農業經濟組織下的狀態,保不住了。
——陸秋心《婚姻問題的三個時期》(《新婦女》1920年4月15日)[來源:學科網ZXXK]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幫忙下,加入了家庭婦聯。我看見姊妹們加緊生產,努力學習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們學習,我也加入了學習班。新婚姻法頒布以后,小姊妹張麗娟告訴我,說可以到家庭婦聯申請向朱家離婚,婆婆沒有理由阻攔我,于是我離婚了,我自由了。
——《一個童養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報》)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個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個配偶,沒有不經過一番社會規定的手續。
——費孝通《生育制度》
請回答:
(1)據材料一、二,人們的婚姻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作為婚俗背景的經濟基礎和家庭關系,從傳統到近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態度發生變化的社會條件是什么?
(3)據材料一、三,不同學者在婚姻自由度問題上有不同的觀點,我們應如何全面認識這一問題?
【答案】
(1)變化:從遵從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經濟基礎:從傳統小農經濟到近代工商業的發展;
家庭關系:從傳統綱常倫理(父為子綱)到家庭成員的平等自由;
社會條件:社會制度的變革(新中國的成立);
社團組織(家庭婦聯)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頒布)。
(3)認識:隨著社會的發展,婚姻當事人越來越自由,但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婚姻自由總是相對的。


預約咨詢

花样直播app免费下载_花样直播app_花样直播app下载汅api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