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

多看時事新聞不僅了解世界,還能拿到好成績?!

幾個近期的熱點新聞:

國足1-0擊敗烏茲別克斯坦

“千手觀音”走進聯合國萬國宮

廣東12天內遭遇臺風三連擊

印度軍隊撤出洞朗:兩個月軍事對峙和平解決

習近平主席3日出席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強調金磚國家要共同開創金磚合作第二個“金色十年”。

全運會田徑男子百米飛人大戰上演,最終謝震業以10秒04的成績獲得冠軍,蘇炳添10秒10獲得亞軍。……

問題來了:作為一名中學生,你對這些新聞足夠熟悉嗎?

假如分三個層次:
一、非常熟悉,知其淵源;
二、偶有耳聞,略知一二;
三、完全陌生,不知所謂。

我相信大部分小伙伴的認知應是停留在第二個層次。選三的同學……你應該是“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完美例子了。

回到題目上來,為什么你一定要培養多刷新聞的習慣?至少有以下幾點:

1. 讓你的作文素材更有亮點

迄今為止,你的素材是不是仍然匱乏到只有:孔子的周游屈原的投江,項羽的自刎劉邦的“蕭”“張”,司馬遷的宮刑蘇武的牧羊,李太白的盛唐杜甫的憂傷……
  
趕緊拋棄這些老舊爛俗的作文素材吧,閱卷老師需要的是亮點!亮點!亮點!亮點是什么?大家行文結構區別不會很大,文筆也差不多,此時你的素材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你的高度。
  
新聞,無疑就是很好的素材來源。打個比方,上面提到的“千手觀音”是不是身殘志堅的典型例子?國足贏了是不是在四面楚歌中努力拼搏的結果?粵地臺風里感人的畫面可不可以被你寫進記敘文?印度撤軍、金磚峰會是不是可以抒發下愛國情懷?……當然,不是所有的新聞都值得追捧的。
 
2. 博學而多才 
  
新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知識——知識可不僅僅只能從書本上得來。
  
新聞包含的內容包括了你學習的所有知識,語文、政治、歷史、地理甚至物理化學都可以找到相關的內容。舉個例子,關于“共享單車”,相信17級考生應該吃到不少苦楚了吧;18年中高考,臺風、霧霾等依然可能會成為出題點。更別說時政熱點可是直接要考試的。
  
再者,新學期很多同學比較忐忑,與新同學不知道該聊些什么。這時候,你的所見所聞就能發揮作用了。話題從哪來?不就是從身邊各種事、世界各種事嘛,這就是我們說的“談資”。再如上課,相信不少老師是愿意聊一聊書本以外的東西的,當某天你能跟老師就某個話題扯上半天,滔滔不絕、語驚四座,所有的同學大概會想說這樣一句話吧:他知道的可真多!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新聞都能讓你博學,也并不是只要看新聞就能夠漲知識——你需要擇其優而看,你還需要學會尋根溯源地看。
 
3. 滿足求知欲,學會主動學習 
  
很多同學在學習上已經習慣了做“伸手黨”——做題迫不及待先翻答案,張口就問數學怎么才能學好,永遠是被動地完成各項任務——這是一種思維上的惰性。你比別人差的可能就是主動學習的能力。
  
當我看到印度撤軍的時候,我的好奇心泛濫了:到底因為什么事?源頭在哪?中國和印度在歷史上有多少宿怨?——尋根溯源,洋洋灑灑幾篇大文章,始知這里不只有中日,還有中美,中印邊界至少有幾百波博弈,精彩程度不亞于各種虛構小說……于是,我的求知欲大大地滿足,才明白主動去學習竟能幫我學到這么多,我的主動學習能力也有了一次深刻的實踐。
  
或許下次我在學習上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就會滿懷著求知欲去尋求答案。

要了解更多教育資訊:廣州龍文教育公眾號

預約咨詢

花样直播app免费下载_花样直播app_花样直播app下载汅api免费下载